-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 叮!中秋佳节小提醒已送达,请查收,阖家团圆!
-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招待会在京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 时刻绷紧纪律规矩这根弦
- 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在京隆重举行 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

- 清风入巷拂民心丨把“愿望清单”作为“监督清单” 助推人居环境整治惠民生焕新颜
- 一线:监督“处方”解难题 群众看病有“医”靠
- 一线:监督触角延伸多领域 护航“百千万工程”见实效
- 市纪委监委监督赋能:推动乡村治理精准对接“百千万工程” 实现善治
- 市纪委监委监督赋能:推动乡村建设深度融入“百千万工程”实现蝶变
- 汕头市土地储备中心原主任卢煜接受监察调查
- 汕头市公安局濠江分局原党委委员、副局长黄国强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 汕头市潮南区峡山街道党工委原书记赵创英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
- 汕头市潮阳区政协原副主席郑学彤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 汕头市南澳县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陈俊生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在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的一面墙上有这样一段话:“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几代莫高窟人怀揣对敦煌的热爱和敬仰之心,扎根大漠,在缺水少电、物资匮乏、交通不便、枯燥孤寂的艰苦条件下,筚路蓝缕开创了石窟保护和研究的基业。“敦煌女儿”樊锦诗就是这群人当中的杰出代表。
樊锦诗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长,为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利用和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她坚守大漠50余年,从满头青丝熬到一头白发;她潜心于石窟考古研究,大胆构想了“数字敦煌”,引进先进保护理念和保护技术,把敦煌研究院打造成中国石窟保护研究事业的典范。2018年,樊锦诗获得“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
1938年,樊锦诗出生在北京。父亲很开明,希望女孩子也能饱读诗书,有机会学习,于是给她和她的胞姐分别取名“樊锦诗”和“樊锦书”。樊锦诗自幼在浓厚的书香氛围中成长。既想读万卷书又渴望行万里路的樊锦诗,此后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62年,樊锦诗借着毕业实习的机会第一次来到了敦煌,她被精美神秘的壁画和石窟所震撼,正是从那时起,樊锦诗与敦煌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3年,毕业后的樊锦诗被分配到莫高窟工作。父亲曾担心女儿体质弱,受不了敦煌艰苦恶劣的工作环境。但是,敦煌的壁画和造像艺术早已牵动樊锦诗的心。她悄悄地把父亲写给校领导的信藏了起来,毅然选择服从分配,下决心把青春奉献给国家和人民,奉献给敦煌。在最初的若干年里,樊锦诗面对着一系列的困难:艰苦恶劣的工作环境、父亲的突然离世、与爱人多年的两地分居……这期间,樊锦诗不是没有想过离开,她也曾在内心反复追问自己:余下的人生究竟该做什么?但莫高窟的辽远壮阔和人类文化艺术宝库的沧桑与神秘,深深迷住了樊锦诗。她说服了内心的矛盾,逼着自己适应戈壁滩的一切。
在敦煌的50多年中,樊锦诗走遍了大大小小的洞窟,看遍了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经过不懈的奋斗,樊锦诗和同事们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她主持编写的26卷大型丛书《敦煌石窟全集》成为百年敦煌石窟研究的集中展示;她大胆构建“数字敦煌”,引入先进保护理念和技术,把敦煌研究院打造成为中国石窟保护研究事业的典范,有效缓解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放的矛盾。
樊锦诗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扎根敦煌,坚守事业,背后有来自丈夫彭金章的坚定支持。曾是北大同学的他们,毕业分配时一个去了武汉,一个去了敦煌。两地分隔的十九年间,樊锦诗执着守护敦煌,彭金章默默守护她。直到1986年,一家人才得以团聚。从同窗到伴侣,夫妻二人跨越了半个世纪,相伴一生。每次当自己受到表彰时,樊锦诗都会说:“遇上了老彭这样的好人,是我一生的幸运……军功章的一半属于老彭。"
“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这是樊锦诗被评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时的颁奖词,这也是她一生的真实写照。如今,樊锦诗已年过八旬,虽然获得了各种荣誉,但樊锦诗的内心依然平静而淡泊。正如她所说,要把一生奉献给敦煌保护事业,如果还有一次选择,自己还会选择敦煌,选择莫高窟。那里,永远是她心灵的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