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要闻
综合要闻 查看更多
  • 明纪释法 | 揭开公款旅游“隐身衣”
  • 知敬畏是价值观也是方法论
  • 增强党性系列谈②铸牢对党忠诚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
  • 揭开风腐“隐身衣” | 严查严治违规收送礼品礼金问题
专题专栏 查看更多
监督检查 查看更多
  • 多措监督,让校园餐成“放心餐”
  • 群众身边实事 | 实事实办,解决群众“查档难”
  • 群众身边实事 | 紧盯荔枝供销链,精准监督防“蛀虫”
  • 群众身边实事 | 聚焦农村“三资”管理监督守好村集体“钱袋子”
  • 市纪委监委专项整治导游乱象与强制消费问题
审查调查 查看更多
  • 汕头市金平区人大常委会原三级调研员罗进亮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 汕头市龙湖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义良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 汕头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原委员陈林玉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 广东省湛江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农垦局)原党组书记、董事长(局长)郝爱剑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 汕头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二级调研员杨卫文主动投案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党史廉洁故事⑧ | 杨匏安:一分一文都不能要
发布时间:2022-08-15 | 信息来源:《勤廉风范》 |
阅读:2667

杨匏安(1896-1931),原名杨锦泰,广东珠海人。1919年在《广东中华新报》连续19天发表长篇文章,在华南地区宣传马克思主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参与领导省港大罢工。1929年回到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工作,并参加编辑的刊物。曾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主席等职。杨匏安是最早把马克主义传播到中国的先驱者之一,是中国共产早期优秀的理论家和革命活动家。

杨匏安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人以德为本”的思想影响了他一生。青年时期,杨匏安就主张 “德学兼治”,立志做一个志向远大、品德高尚的人。

从两广高等学堂附中毕业后,因家庭变故无力支撑他继续念书,杨匏安回到家乡母校担任小学老师。这期间,他满怀热情,想做个为人师表的好老师,把自己所学传授给学生,为国家培养栋梁。学生都很喜欢他,亲切地称他为“小老师”。但是,当得知介绍他入校的远亲校长贪赃枉法时,他异常愤怒,血气方刚的他不顾亲友情面,选择和同事揭发此事。谁料,事后他反被精于世故的校长诬陷入狱,后经母亲四处托人求情才得以保释。经过这桩冤狱,杨匏安开始认清当时社会的黑暗,内心更加坚定了追求光明的信念,不久便踏上东渡日本求学之路。在日期间,杨匏安广泛阅读西方各种流派学说。也是在那时,他受到片山潜、河上肇等日本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影响,开始接受马克主义。归国后,杨匏安先在澳门当家庭教师,1918年,他举家迁到广州,在一所中学担任国文老师兼教务主任。因学校经费不足,教师薪水时常无法保证,杨匏安经常靠典当借贷来维持一家的生计。当时广州市警察局一位同乡欣赏他的才华,想请他去当秘书,但杨匏安不愿意同流合污,断然拒绝这份 “肥差”他还创作《钧》《消夏》等诗,以诗明志,表达自己 “誓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1924年,在国民党一大上,杨匏安被推选为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秘书,同年11月任国民中央组织部代理部长国民二大后,他当选为国民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成为九个中央常委之一。1925年,中共广东区委监委成立,杨匏安任监委委员,并于19275月当选为中共中央监委副主席。当时杨匏安在共产党和国民党内都有很高地位,因此有很多亲戚朋友上门求差。但是,杨匏安坚持用人唯贤,廉洁奉公,从不徇私滥任,对送来的礼金礼品,一概拒收。尽管他身居高位,领到很高的薪金,但生活中依然保持廉洁朴素的作风。杨匏安的四子杨文伟回忆:“他那时一个月的薪金有300多大洋,足以买田、买地。但他把绝大部分钱都交给党作活动经费,只留下极少的一部分作为家用。因此,我们家里也就不可避免地清贫、困难了,家人都必须去做工贴补家用。

省港大罢工期间,杨匏安管理工会大量钱财,却从出现挪用贪占行为。有一次,他的孩子们在存放罢工捐款的麻袋里捡到一枚硬币 (只值一两毛钱),开心地拿着玩。杨匏安发现后马上严肃教育孩子们道:“这是公家的钱,一分一文都不能要。”接着,让他们立即把这枚硬币送回罢工委员会。过中秋节时,有人给杨匏安家送来几盒月饼,杨匏安发现后坚持要求家人把月饼退回去,还郑重地对家人说:“我们不能做贪小便宜、不干不净的事情。”

    在白色恐怖笼罩时期,杨匏安一家在上海的生活异常艰苦,七个孩子中有两个因无钱治病而折,他自己也身患肺病,但他从不向组织叫苦、伸手。他一人做多份工作,白天当编辑校对,晚间加紧写作和翻译,还要帮家人推磨做米糍,让母亲和孩子清晨上街叫卖,以此换点钱维持全家的生活。杨匏安两袖清风,得到了同志们的敬佩与信任。周恩来称赞他“为官廉洁、一丝不苟,称得上是模范”。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还多次用“为官廉洁,家境清贫”来概括杨匏安的品德,一再以此教育内同志。